1xbet-杨瀚森坦言与后卫苦练挡拆,却笑称队友都把我当霍华德用

 admin

 2025-08-25

       

 17

在刚刚结束的一场CBA焦点战中,青岛国信水产队经历鏖战,最终以微弱优势战胜对手,然而比赛中最引人瞩目的,并非最终的胜负,而是球队年轻中锋杨瀚森的一次赛后采访,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内线新星坦言:“平时训练中我和后卫们确实花了大量时间练习挡拆配合,但一到比赛,他们总不自觉地把球往天上抛,好像把我当成霍华德来用。”

这番幽默中带着一丝无奈的表白,不仅揭示了球队战术执行中的断层,更引发了对中国篮球传统中锋使用方式的思考,在当今篮球潮流飞速演进的时代,我们的球员和能力之间,是否存在着一种认知上的错位?

挡拆艺术:现代篮球的战术基石

挡拆配合(Pick and Roll)作为篮球战术中最经典也最有效的进攻方式之一,早已不是简单的挡人和滚动,它需要持球后卫与内线长人之间高度默契的配合,对时机、角度、速度乃至决策能力都有极致要求。

NBA历史上最著名的挡拆组合如斯托克顿与马龙、纳什与小斯,都是通过数年磨合才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,而当今的约基奇、恩比德等全能中锋,更是将挡拆后的处理球能力提升到了新高度——他们不仅可以顺下终结,还能外弹投篮,甚至扮演二次组织核心角色。

杨瀚森作为一名技术细腻、球商出众的内线球员,显然渴望成为这样的现代型中锋,夏季集训期间,他与球队后卫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演练挡拆战术,从最基本的挡拆角度到复杂的阅读防守变化,无不精益求精。

“霍华德式”用法:传统思维的惯性依赖

德怀特·霍华德,作为曾经NBA的顶级中锋,以其惊人的身体素质和篮下终结能力著称,他的比赛方式更多依赖运动天赋而非技术细腻度,最适合的进攻方式无疑是高空接力暴扣和篮下强起。

杨瀚森坦言与后卫苦练挡拆,却笑称队友都把我当霍华德用

杨瀚森虽然拥有不错的身高和弹跳,但他的优势在于全面的技术、柔和的手感和出色的篮球智商,而非单纯的运动能力,将杨瀚森简单当作“霍华德”使用,实质上是将他扁平化为一个只会完成空中接力的终结者,忽视了他更丰富的技术特点。

这种简化使用的方式,反映了一些中国篮球人的思维定式——对高大内线的使用仍然停留在“得篮下者得天下”的传统理念中,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篮球对内线球员全面性的要求。

杨瀚森坦言与后卫苦练挡拆,却笑称队友都把我当霍华德用

战术执行断层:训练与比赛的脱节

杨瀚森所描述的情况——训练中练的是A,比赛中打的却是B——暴露了中国篮球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:战术训练与实战应用的严重脱节。

这种脱节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:比赛压力下球员回归本能反应、后卫习惯性依赖简单解决方案、教练临场指挥的偏好,甚至是整个球队战术文化的不成熟。

一位不愿具名的前CBA教练表示:“这种情况在很多球队都存在,训练中可以演练复杂战术,但到了比赛关键时刻,球员往往选择最熟悉、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,对于后卫来说,把球往天上一抛显然比精确计算挡拆时机和传球角度要容易得多。”

中国篮球的现代化之困

杨瀚森的无奈背后,是中国篮球整体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困境。

长期以来,中国篮球对高大内线的使用有着固定模式——篮下背身单打、抢篮板和护框,从穆铁柱到姚明,再到王治郅和巴特尔,无一不是以内线强攻为主要攻击手段,即使当今篮球风格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,这种思维定式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篮球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方式。

现代篮球对中锋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,约基奇、萨博尼斯等欧洲内线的成功,证明技术流和智商流中锋完全可以成为球队的组织核心,即便是传统中锋,也需要具备一定投篮能力和策应技巧。

杨瀚森的特点恰恰符合这一趋势——他拥有不错的投篮手感、出色的传球视野和较高的篮球智商,但如果只是被当作“中国版霍华德”使用,这些优势将无从发挥。

青年才俊的成长困境

对于杨瀚森这样的年轻球员来说,这种使用方式不仅限制了他的即战力发挥,更可能影响他的长期发展。

年轻球员需要在比赛中锻炼各项技能,而非仅仅被限定在某种固定角色中,如果杨瀚森只能频繁完成空中接力,那么他的投篮能力、策应能力和面框技术将得不到充分锻炼,最终可能导致技术发展不平衡。

前中国男篮主帅杜锋曾指出:“我们对年轻球员的使用往往过于急功近利,只挖掘他们当前最能立即帮助球队的部分,而不是全面培养他们的技能包,这导致很多球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遇到瓶颈。”

改变之道:从理念到实践

要改变这一状况,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:

理念层面,中国篮球需要全面更新对内线球员的认知和理解,认识到现代篮球中锋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中锋不再是单纯的篮下苦力,而是可以成为战术发起点和组织核心。

训练层面,需要更加注重战术训练的实战转化,通过大量模拟实战场景的训练,让球员形成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,确保训练内容能够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得以执行。

再者是比赛层面,教练组需要给予球员更多尝试新打法的空间和容错率,特别是在常规赛中,应该鼓励球员实践训练中的内容,即使短期内可能影响战绩。

人才培养层面,从青少年阶段开始,就应该培养内线球员的全面技能,而非仅仅专注于篮下技术,年轻中锋应该同时开发投篮、传球和运球能力,为将来适应多种战术角色打下基础。

未来可期:杨瀚森们的成长空间

尽管存在种种问题,但杨瀚森能够公开提出这一点,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思考能力和进取心,这种自我意识和战术理解能力,正是中国篮球新生代球员最令人期待的特点。

随着CBA联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,中国篮球的战术理念正在逐步现代化,越来越多外教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教练进入联盟,带来了更先进的篮球理念和战术体系。

杨瀚森和他的同龄人正处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,他们既有传统中国内线的扎实基本功,又接受了更现代的篮球理念熏陶,具备成为中国篮球转型代表的条件。

或许不久的将来,我们就能看到杨瀚森不仅能够在挡拆后完成空中接力,还能外弹命中三分,能够在高位策应分球,能够指挥队友跑位——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中锋。

那时,他的队友不会再把他当作霍华德使用,而是真正认识到:杨瀚森就是杨瀚森,一个独一无二、技术全面的新时代中国中锋。

中国篮球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曲折,但只要有更多像杨瀚森这样既具备实力又富有思考的年轻球员,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,越走越明亮。

评论